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机构动态 详细

毕灿鑫:滨河苑小区双更新的实践探索 | 院落实践者

发布时间:2024-05-31 11:17:14 本文来源: 创始人

毕灿鑫/一线行动者


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改造一个运动小广场,我们的初心就是希望社区骨干从易到难,有个成就感,再去突破更深层次的困难。


01

种子萌芽,小区第一次尝试改变


我毕业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社工专业,后来成为一名一线社工,在社区待了5年左右的时间,沉淀了一些小区治理经验。2019年,我所在的机构成都至和社区发展与治理促进中心便扎根到了簇桥街道龙井社区,2022年参与武侯社区基金会的春耕计划,从这里开始了老旧院落治理的探索。


龙井社区是一个老城镇社区,小区共25个,老旧院落就占了19个,很多还是小产权小区。当时小城镇开发的时候,房地产商使用农村集体的土地,修建了商品房,房子很便宜,吸引了很多外地人购买,因为未办理相关证件,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这些房子得不到住建部门的认可,它没有业委会,没有维修基金,也得不到老旧院落改造的政策支持,处在一个三无的状态。


我们和社区达成共识,在小产权小区做一些实践,春耕计划项目落到了有20余年房龄的滨河园小区,2000年修建的滨河园小区和大多数旧小区一样,修建时没有合理的规划,缺乏一些公共空间,小区自治组织的人员年龄大,参与的也少,还有内部权力竞争的矛盾。


在2021年前,小区没有任何外界的介入,无论是政府、社区还是社会组织。一次机遇,社区和本土社会组织进行了微更新的尝试,虽然只是社区、社会组织、施工方和部分小区代表进行沟通,完成了小花园的改造,还是让很多居民看到院落20多年来的第一次改变。


我当时只是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看,居民虽然看到了改变,但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还是处在等着社区资助,社会组织支持的状态,小区的维护可能还是需要居民能够自筹自建去解决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和社区都认为居民主体意识的培育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年有了种子的萌芽,大家看到了小区环境的改变,埋下了想要改变整个小区面貌的种子。第二年我们项目团队进入到了社区,提出了双更新的方式,指在硬件上提升小区的环境,以微更新为行动手段支持参与主体的改变和成长,两者的结合让我们小区有一个可持续化的治理路径。

 

02

找伙伴,发现想要改变的人


当时小区支持小组的王冀蜀阿姨说,没有维修资金,也没有人(支持小组只有三个人),又想改变小区,怎样去撬动我们400多户,2000多个居民。王姨是在2021年新上任的支持小组组长,老伴在大邑花水湾居住养老,她一个人回到滨河园小区居住,很希望在小区做一些事情,让居民认可她,也因为有这样一个人,我看见一个光亮,看到一个前进的方向。


我们当时想,要去做一个小区的改变,首先要找到核心的团队,找到想要改变的人,然后通过不同的协商会议,支持和引导大家剖析我们小区的一些问题,看看从什么地方入手,怎么入手。实际过程中,居民会提出很多问题,会关心他们小区的状态,我们找到这些居民,做深入的动员,从最开始的3个人团队到9个人的团队,最后是32个人的志愿者团队,介入到项目行动中去。


我们也出去参访学习过,之前我认为带大家出去,就是放松一下,看一看,但实际的收获让我很意外。32人的团队到郫都川电南小区参访,他们会认认真真地倾听别人小区是怎么做的,也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回来以后我们就开了一个复盘会,积极地讨论小区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也开始了微更新的行动,改造被机动车占用的运动小广场。


他们参与讨论设计方案,然后去跟居民宣传我们要做什么,让居民都知晓小区要发生什么样的一个变化,最重要是动员居民的一个自筹,能让他们参与进来。他们只有32个人,从身边的人开始发散,一个到两个,两个到三个,慢慢的动员,最后筹了5千多元,钱虽然不多,但是有了参与的意识。

其实小区也有停车费的公共收益,以前可能购买一些米油发给业主,第一次微更新行动并没有使用这笔钱,大家担心其他人认为他们把这个钱用了,不好向居民做一个交代。


整个微更新也遇到了很多困难,疫情延期、施工噪音,还有居民会问你为什么要动这个地方等等,也是居民骨干挨家挨户地去做解释工作,每天轮岗值守,居民从最开始抵触到积极参与,加上之前疫情,小区封闭管理也让这批人有了更好的凝聚力。32个人的团队,有些人不习惯,有些人不想再参与,最终队伍剩下21个人。


小广场修好了,想放一个乒乓球桌,王阿姨找租住户购买,卖乒乓球桌的老板得知是全体居民用的,直接就捐了,没有收一分钱。小朋友每天就在这儿玩,但是王阿姨就担心小孩磕了碰了,怎么办?我们给她一个建议,小朋友的行动能力很强,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去管理运动小广场,刚好有一个志愿者就是家长,通过她的小朋友组建了小小志愿者的团队。


03

枝繁叶茂,看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改造一个运动小广场,我们的初心就是希望社区骨干从易到难,有个成就感,再去突破更深层次的一个困难。2023年的时候,成都推微网实格,这21个人就全部转化为了微网格员,也是我们龙井社区最大的团队。本来这个小区只有9个微网格,因为网格员是有一定的政策补贴,王阿姨就很困扰,虽然只有9个名额,但是其他12名不可能都下了对吧!当时没有钱的时候大家都积极地参与,现在有补贴了,难道就要把别人踢出去?


社区建议,要不实行ab岗,轮换上岗,因此我们小区微网格团队成为社区最大的治理团队。去年他们做了第二件大事,在小区的党群服务站建设一个居民的公共空间,自筹了2万多元,同时因为有优秀的微网格长,还申请了武侯区社工部(社治委)心愿墙的相关项目等,他们陆续在小区开展了10多场自主活动,完成从志愿者团队到自治团队的转换,良性的参与到小区治理中,居民更加认可他们团队的能力。


前段时间,我们到小区和他们聊天,发现他们有自己的规划了,今年大概要开几场活动,要做哪些微更新的事情,以前他们可能提出很多问题,不知道该从何入手,但是他们现在知道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团队的核心人物王阿姨前段时间腰受伤了,因为整个团队形成了合理的分工,在没有她的时候,这个团队也能良好地运转。以前可能都是等资源,现在社区都会主动问他们需要什么资源,一起去链接,落到我们小区。治团队的转换,良性的参与到小区治理中,居民更加认可他们团队的能力。


在老旧院落看到一群发光的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想作为一名社工也好,一名老院落实践者也好,希望能持续在此深耕,谢谢各位老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