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机构动态 详细

在珠三角,关于公益慈善与社区发展的美好叙事(下)

发布时间:2022-02-07 14:34:00 本文来源: 创始人


1月10日至14日,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可持续生活共学小组前往广东珠三角地区开展参访活动,拜访与社区基金会发展以及可持续生活相关的机构,学习、分享并交流各自经验,并借此拓展对于社区基金会发展与可持续生活理念的认知,并为未来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方向。



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以德行胜千言

成立于2017年的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发端于由美的控股集团捐赠5亿元设立的“顺德社区慈善信托”。作为目前国内单笔现金金额最大的双受托人慈善信托的执行机构,德胜基金会积极践行公益责任,关注顺德公益慈善事业,回应顺德社区发展需求,并促进顺德和美社区建设。1月12日上午,参访团成员们来到位于顺德区大良街道信业大厦的德胜基金会办公室,与德胜基金会的小伙伴们进行了分享与交流。德胜社区基金会副理事长郭祺对成都公益同仁的到来表示欢迎。


德胜基金会顾问、理事曾丽回顾了自己与成都社区公益事业发展的不解之缘,一瞬间拉近了与参访团员们的距离。


在这之后,基金会理事曾丽则向在场的小伙伴详细介绍了德胜基金会的发展历史、核心理念以及重点业务等方面内容。熊冬平介绍到,作为顺德本地慈善信托的产物,德胜基金会从三个方面立志成为顺德最接地气的基金会:第一个方面是解决本土社会问题,第二个方面是联络本土利益相关方,第三个是撬动本土各方资源。


更具体来讲,德胜基金会将自身定位专注于“一个平台”(搭建顺德本土公益资源与专业支持平台)、“三个角色”(社会问题回应者,慈善资源联动者以及公益生态推动者)和“四个领域”(教育发展、社区照顾、社区营造以及行业支持)。


在解决本土社会问题方面,德胜基金会采取了包含聚焦、补位、大局和灵活策略四个特征以更加全面地回应顺德本地社会问题与需求;在联络本土利益相关方上,德胜基金会则积极通过文化传承、自组织培育、协商议事平台搭建以及探索社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积极推动问题多元相关方加入到问题的推动解决中;而在撬动本土各方资源方面,德胜基金会也积极联动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包括但不限于青年人公益活动、志愿者队伍建立以及冠名基金会等方式,来让更多本土公益慈善资源能够更加高效并且有针对性地解决顺德本土社会问题。


为了更生动地解释德胜基金会在顺德本土的项目实践,德胜基金会也特别邀请了来自勒流街道东风村党委委员冯淑玲向各位介绍了落地项目。冯淑玲通过主动申请德胜基金会资助的培训计划,深入了解学习到了多种多样的社区工作手法。在这之后,她积极地将学习经验在村里进行了实践,发动村落居民主动投身村落社区的志愿活动当中,捐款、设计并且改造自身居住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冯淑玲和村党委其他成员继续推进参与式社区规划以及设立社区共建基金,拉近了党群关系,继续推进村容村貌的更新和改造,形成更加良好的居住与生活环境。


在互相交流环节,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李济舟也向德胜基金会小伙伴们重点介绍了信托制物业项目的推进情况。德胜基金会副理事长郭祺、理事黎锦泉以及监事植锦泉在听取李济舟的介绍之后,对于信托制物业在社会治理创新路径探索层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副理事长郭祺重点提到,成都市政府以及武侯社区基金会的探索精神是值得顺德小伙伴们积极学习的。院落小区居民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一直是社区基层治理的老大难,希望顺德的小伙伴们也能主动借鉴成都的已有经验手法,为顺德本地的基层治理提供宝贵的创新思路。


此次与德胜基金会的分享与交流,参访团员也表示受益匪浅。例如刘莹分享到,德胜基金会理事会积极主动参与本地社会事务,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成都本地的公益慈善氛围能够像顺德这么浓厚,那么成都的基金会或许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左滩村:当代乡村振兴的参考案例

      左滩村位于顺德区龙江镇,紧邻珠江干流—西江江畔,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落。作为此次参访唯一的乡村社区点位,参访团员们都对于这次左滩村之行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1月12日下午,参访团员们来到了左滩村的村口,村委会的工作人吴绮颜热情地接待了参访团员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吴绮颜带着参访团员们开始逛起了左滩村。作为经济发达珠三角地区的乡村,整个左滩村的村容村貌非常整洁干净:马路已经全部硬化,还安装上了路灯;居民房前屋后的一些零碎地块,在村委会的带领下,自觉地将其进行了绿化,种植了当地特色的蔬菜、瓜果和花卉,并且还进行了日常的维护;村里的宗族祠堂整修一新,充满了岭南风情;更具特色的桑基鱼塘让参访团员们看到了岭南的农业特色。

     

       而当我们来到西江大堤畔,令参访团员们好奇的是许多建筑都被空置了。吴绮颜主动解释到说,这些建筑是曾经远近闻名的海鲜酒楼。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区,左滩村的居民们很早就发现了商机,纷纷在西江畔开办起了海鲜酒家以提高自身的收入,使得这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美食据点。可是在近些年,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左滩村也意识到了海鲜酒家带来的污染问题。所以村里配合执行相关政策,主动劝说村民们关闭了这些海鲜酒家,维护了西江水域的环境卫生。而村里也积极为村民的经济生活寻找新的发展点:基于麻祖岗史前遗址,村里积极探索自然环境教育活动开展的可能性;基于村里之前遗留下来的旧厂房,引入了广州美术学院的资源,开办了展览和演讲互动空间。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左滩村的居民,他们自身是如何维护自己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的。



      在行程的最后,村党委副书记余小婷带着参访团的团员们来到了村党群活动中心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左滩村的基层治理经验。余小婷介绍到,在文化、治理以及基础设施三条主线上,村委会积极探索各种可能性以解决村落社区所面临的问题。例如在文化层面上,村委会积极引入了开渔节、酱鱼节等活动,丰富村民生活,并且吸引更多游客来到左滩旅游,发展新的经济创收点;而在治理层面,左滩村在德胜基金会的支持下,主动探索搭建居民协商议事平台,发展村民自组织,帮助具有珠三角特色的福利会转型以及成立“耜耕田”志愿服务项目组等方式,帮助居民能够更加主动并且有效地参与到村落社区的问题解决中来;而在基础设施方面,基于文化和治理两个层面所累积的效应,村里的各项基础设施都在村民的自发积极推动下,产生了明显的改变。


      对于此次左滩村之行,参访团员们也是产生了不少特别的共鸣。例如参访小伙伴陈雯分享到,左滩村的文化自信使她印象非常深刻。她认为这样不仅仅通过社区的基金使村里的文化建设达到持久共建,更重要的是在保留历史古迹与民风民俗的基础上,使得村里的下一代人既能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也能够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新事物与新思想,实现真正的“可持续生活”状态。





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顺德的社区营造经验


成立于2012年的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是顺德区为了进一步探索社区发展治理的可能性,秉持“以人为本、整合资源、跨界合作、系统创新”的理念,协同社会各界共建美好顺德所设立的机构。1月13日上午,参访团员一行人来到了位于顺德区大良街道恒基国际金融大厦顺德社创中心进行了参观交流。


在顺德社创中心的大厅,社创中心的小伙伴冯国欣首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了社创中心的成立历史和主要业务范围。而最吸引各位参访团员眼球的,是在展台上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社创中心的小伙伴介绍到,这些款式多样、设计精美的文创产品都是在社创中心的支持下,顺德区内各个乡镇街道结合自身特色,联合社会优秀文创设计资源所研发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既有憨态可掬的茄子宝宝,也有芳香宜人的陈皮香水。参访团员们听到介绍后,都纷纷拿起这些产品细心观赏起来,都感叹于顺德本地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


在会议室,社创中心的小伙伴则通过幻灯片向参访团员们详细介绍了顺德的本地社区营造经验。作为珠三角地区的城市,顺德也面临过“经济建设腿长、社会建设腿短”的困境。


在这样的困境中,社区治理主体单一,社区人口大以及社区丰富资源利用率低成为了顺德本地社区治理的三个难题。面对这样的难题,社创中心总结出了“三阶三化”的工作方法。“三阶三化”具体指的是以试点、深化和推广为工作的三个阶段,推动实践主题多元化、工作方法系统化和营造方式特色化三个总结变化。


例如在试点方面,社创中心专门选择了农业社区,城乡结合部以及城市社区三种类型的基层社区去探索在不同的背景下,基层治理工作有着什么异同之处;而在营造方式特色化方面,社创中心也通过创投资金、编印指引式工作指导手册以及制定开放灵活地指标体系等帮助基层在实际操作时,有更强的可实施性和自主性更强的实践创新空间。




胡小军老师交流会:社区公益慈善与社区发展


来自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军老师一直在国内的社区公益慈善发展领域提供了许多独到且具有深度的见解。1月13日下午,参访团员们来到中山大学,与胡小军老师进行了一次氛围融洽,且颇具启发的交流分享。


整场活动由胡小军老师的自我介绍作为开场。在此之后,参访团员们开始以自己所工作的基金会为基础,向胡小军老师介绍了目前成都社区发展基金会运作的状况和工作重点。作为反馈,胡小军老师也向各位团员介绍了目前广州的社区公益慈善发展的状况。


在这部分的介绍中,胡小军老师也重点强调了基金会在促进地方公益慈善文化氛围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对于“慈善+”概念的树立与推广,基金会应该充分给予支持。“慈善+”这一概念,是作为解决公益慈善资源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在广州,只要能够与本地公益慈善议题所结合的活动,都会将公益慈善作为重要的元素添加到活动中,例如广州马拉松,广州塔高塔竞技,将其塑造为一项“公益慈善+运动”;而在佛山,慈善万人行则是一项将“慈善+”文化推广传播的重要契机。除此之外,基金会在社会资源链接方面,也要将社区公益慈善作为重中之重,要强调品牌效应,避免过高参与“门槛”。他举例说在广州,与肯德基合作建立的“食物银行”,便是社区公益慈善空间共建的良好范例。在这个空间的打造与运营过程之中,包括基金会在内的社会组织有意识推动社企共建,在人流量高的地方吸引公众对于公益慈善的注意力,提供一个机会让大众了解社区公益慈善,从而进一步让其成为潜在公益慈善参与人。


而在社区公益慈善这一方面,胡小军老师也提出了社区公益慈善应该是基于社区需求的“大公益慈善”;同样的,社区基金会应该是这一理念的重要发展推动者。社区基金会要积极联合政府多部门联合行动,完善社区“大公益慈善”的行动机制;例如可以成立针对社区的“公益慈善委员会”,而委员会的成员可以来自于科教文卫体五个部门的负责人。除此之外,在推动过程中,也要将“公益慈善”通过“项目化”来推动,这样才能更好的落脚于社区的真正需求,并且能够以更好质量去保证能够切实解决社区公益慈善需求。


虽然这一次的交流分享不止以上两点,但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也让参访团员们感觉到意犹未尽。例如凌菲分享到她认为的营造对于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和项目开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社会对公益行为感到习以为常的时候,普通人也会在潜意识里参与到公益慈善行动中来,使这个社会变得不再冷漠,而是更加温暖和充满人情味。




广州善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本次参访的向导


1月10日上午和1月14日上午,参访团员们来到了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南珠广场的广州善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参与到了这次参访活动的启动和总结活动中来。


在1月10日上午的启动活动中,来自善导的洪图作为本次参访活动的引导师,带领大家进行了热身、自我介绍和目标明确三个环节,帮助参访团员们认识了彼此,了解到了大家的期待,并帮助大家梳理了在参访时各自需要去关心和了解的问题方面,使得参访团员们对于此次参访活动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和思路。


在1月14日上午的总结活动中,洪图也采用席地而坐和写关键词的方式帮助大家梳理了几天的参访经历,寻找出了每一段行程当中大家发现的关键问题和重要信息,使得大家能够在后续的参访感想和经验总结时思路更加清晰,写作资源更加丰富。



后记


1月是一年之始,当成都还是隆冬时节,季节在珠三角地区却似乎依然停留在深秋久久不肯离去。虽然1月10日到1月14日短短五天的行程被安排地满满当当,不停在广州和顺德两地奔波参访,但参访团员们都在最后感觉到没有“看够”。比如因为突发的疫情,前往万科基金会和招商局基金会的行程被迫取消。在这一次的行程中,我们看到了珠三角地区的同行小伙伴们和我们一样,都抱着一颗对于社区公益慈善的热忱努力奋斗,努力探索着。正如这篇文章的题目所陈述的,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关于公益慈善与社区发展的美好叙事;我们也相信,这样的美好叙事,终有一天不仅能在珠三角,更能在成都,乃至于全国更多的地方被看见!